您现在位置:时政热点> 时政资料> 浏览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备考时事资料: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是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多种分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长期以来,中国的分配制度,名义上是按劳分配。但在现实中,劳动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难简明和科学地确定。因此,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过供给制,人民公社时一度实行过“军事共产主义”。改革开放前,在农村主要实行“工分制”,在城市主要实行以等级工资为基础的固定工资制。这类制度都带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很难说就是按劳分配。它们大都根据人的资历确定分配标准,并没有完全考虑人的实际劳动成果和贡献。尤其对于脑力劳动、智力劳动、创造性劳动,没有给予应得的报酬,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这种不合理的分配方式,造成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格局,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所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有济的现,市场主体日元如句分

  ま的国家只建依法面不可能直行这分文分度的主,为了发也不行改革,努力消除平均主义色彩,设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出现和形成了多种分配方式。

  党和国家逐步肯定了多种分配方式,鼓励和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克服平均主义。

  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把“补充”改为“并存”,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十六大提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要求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十七大要求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关键字:时政资料,时事政治,政治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