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专题播报内容:政府机构改革
早在延安时期,李鼎铭就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机构在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高度集中,专业很细,造成机构臃肿。所以,还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就考虑过政府机构改革问题,并进行了多次改革尝试,调整过一系列政府部门。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1954年,随着宪法的制定和国家政权体系的正式确立,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和精简。
1956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体制会议,检查中央集权过多的现象,提出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下半年,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机构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960年到1964年,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主要是简干部和机构同时将原来下放的一些权力又收归中央部门。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机构发生非正常的大变动1970年国务院的79个部门的合并为32个,其中13个还由部队管理1975年全面整顿期间,国务院工作部门恢复到52个。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府恢复正常秩序。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在恢复正常工作的同时,机构臃肿、人员庞杂的弊病也暴露出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体制
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机构改革也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
年、2018年、2023年先后进行了9次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的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机构改革。主要内容是改革领导体制,精简机构和人员,较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加快干部队伍年轻化,下放管理权限。
1988年的机构改革,第一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改革的核心是政企分开、下放权力。撤并多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第一次对各部门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
1993年的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主要内容是改革综合经济部门,把工作重点真正转到宏观调控上来。将一些专业经济部门,改为经济实体或行业总会,精简机构和人员。
1998年的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变动较大、人员调整较多的一次。主要是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同时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2003年的机构改革,调整、设立了部分机构。
2008年的机构改革,主要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
2013年的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
2018年,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这次机构改革中,组建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责,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组建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扩大和调整了中央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和职责。组建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同时,深化全国人大机构改革、全国政协机构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跨军地改革、群团组织改革,深化地方机构改革。
国务院机构,新组建或重新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科学技术部、司法部、水利部、审计署;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或重新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移民管理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
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这一方案,国务院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九次机构改革。主要是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强科学技术、金融监管、数据管理、乡村振兴、知识产权、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在这次机构改革中,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组建国家数据局,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完善老龄工作体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国家信访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精减中央和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仍为2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