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考试热点通用常识: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进一步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社会经常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日益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有优势的巨大压力。
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了我国有效应对未来国际竞争的重大战略选择。
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随后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将分三步走建成创新型国家。
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20%。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面向未来发展、迎接科技革命、促进产业变革的创新布局,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瓶颈问题,初步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为国家繁荣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创新主体充清活力,创有机、创理加科学新大幅提高。